一个混凝土技术员很委屈地说,出站混凝土坍落度明明不大,打的料不稀,更不会离析,怎么到工地后就离析了。他说开始以为是罐车内有水,一连几车都是这种现象,不可能是罐车内都有水。其实这种现象很多一线混凝土技术人员应该都遇到过。 混凝土坍落度倒大现象是指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随着时间的推迟不降低反而增大的现象。这种现象有时很让技术人员头疼,明明出厂时检测坍落度合适,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运输至工地却发现坍落度大于配合比甚至出现离析现象。 遇到此“倒大”现象时一定要找出问题的根源,而不是盲目调整配合比。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混凝土“倒大”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原因一:混凝土离析 因混凝土离析产生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倒大”现象,主要是进行坍落度试验时混凝土状态由差变好引起的。 产生原因: 在用水量一定的情况下,混凝土的外加剂掺量过大造成离析; 在外加剂用量的一定的情况下,用水量偏大,如砂石含水率突然变大。 砂质量发生变化,如含泥量降低、砂变粗。 针对这种原因引起的混凝土坍落度“倒大”,只要加强生产控制则很容易避免。
原因二:搅拌时间短 在生产过程中,忽略了搅拌时间对高强度混凝土混合物状态的影响。 产生原因: 搅拌时间短,搅拌不均匀,不能充分发挥掺合料的性能; 经过一段时间的搅拌和运输,外加剂经过长时间搅拌更加均匀,效果得到充分发挥,则混凝土坍落度变“大”。 措施: 在生产低水灰比和高强度级混凝土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延长搅拌时间; 使用高浓度外加剂时,应注意延长混合时间。
原因三:使用缓释型聚羧酸减水剂不当 目前外加剂已成为混凝土的第五大组分,而混凝土企业为让混凝土拌合物具有更高的保坍性能,往往会采用大量缓释型聚羧酸复合减水剂。 原因: 这些组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在混凝土拌合物中缓慢释放出来,从而起到保坍的作用。但如果缓释成分用量不合理,则容易出现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倒大现象,尤其是气温突然降低或者深秋、初春昼夜温差大的低温夜晚,混凝土坍落度“倒大”现象更明显。 措施: 考虑减水剂缓释时间的长短控制; 注意温度对缓释成分用量的影响。 【应经过试验反复确定,不宜盲目,必要时应在低温的外界进行试验,防止有温控措施的实验室对试验结果产生误判。在使用保坍剂时,应通过试验找到混凝土坍落度损失与缓释的平衡点。】
原因四:水泥存放问题 部分水泥刚进场时与外加剂相容性较差,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水泥温度降低,活性降低;另一方面水泥中一些成分发生改变,如半水石膏变成二水石膏。这两种原因造成水泥对外加剂的吸附减少,与外加剂相容性改变,也会引起混凝土坍落度“倒大”现象。